北京大栅【zha】栏【lan】前后800年
| 招商动态 |2016-09-03
新朋友点标题下方“北京这些事儿”免费订阅
今天将与大家分享的案例是北京大栅栏街区的改造。
首先要区分“文保”与“城保”的不同之处。文保是我们常说的文物建筑保护,城保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文物建筑是历史名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有4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2500多处,市县的文物保护60000万处,126座名城、252座名镇、400多处街区以及2559个传统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例如世界遗产名录)
荆州九老仙都宫(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古建筑)
史家胡同历史街区
浙江松阳传统古村落
关于“死保”:按照规则进行保护,保持文物的原生态,拼死保护。
关于“活化”:就是有机地结合城市的组成部分,有大量的居民在这里生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和保持活力。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还要发展。
我在30多年的城市规划经验中总结了六条要素:性质、规模、布局、社会、经济、实施。
性质
相对而言,无论是宗教建筑亦是宗祠建筑,文物建筑比较单一,而历史街区则呈现多样化,我国有400多处历史街区。
规模
相比而言,文物建筑规模较小,以平方米计,而街区则需以公顷计算。三坊七巷是40公顷,大栅栏将近800公顷。
布局
文物一般是点状布局,街区则聚集地区。
社会
文物建筑的社会性比较强,它的建造目的大多是为了社会性,例如庙宇都是社会性的。
经济
街区一般是经济性的,社会性相对比较弱。
实施
文物的实施时间一般较短,而街区则是在不断地生长。
文物与街区一个是点,一个是面,而街区包含的面更多。同时,它们在内容上、形成上和特点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保护的理念、方法和实际的操作也不同。
公众参与
两者在公众参与上也有很大区别。如果要让群众参与到文物修复中,那么一定要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没有很强的专业素养是很难参与进去的。而在街区保护中,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艺术家、手工艺匠人、精品店铺、普通居民等均可参与其中。不仅是在概念上的参与,在具体的运营与实操中也需要大家的参与。
实例:北京大栅栏
大栅栏是以居住、商业娱乐、传统手工艺、特色街区等模式为主的历史街区。直到改革开放前,这里还以北京市三大商业中心之一而自居,其它两个商业中心是王府井和西单。大栅栏占地80公顷,是北京旧城中遗址最大,距天安门最近的传统街区。
北京大栅栏
成长历程
在北京860多年建都史中,大栅栏街区经历了从城郊到城内的历史变化过程。曾经有400多年的时间在城郊,明朝嘉靖年间(1523年)因扩建京师外城而被圈入城内,属北京南城,成为一个商业中心。
明朝嘉靖年间将北京城扩建为凸字形
大栅栏的形成是有规划与目的的。在永乐初年,为繁荣北京经济,朝廷在各个门口盖了很多房子来招商引资,支持有商业价值的企业到这儿入驻。它的社会性是由朝廷引导的,是有意识、有组织的。公家给补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当时为了方便白天与晚上的管理,在街区两侧建了铁栅栏,它的栅栏比其它地方的栅栏都大,所以叫大栅栏。
大栅栏最初发展的是手工业。随着时代的变迁,500年来不断地追逐着时尚,后来慢慢的出现了金店(打金首饰、兑换金银)、钱庄、银行、剧场(明代)电影院(最早的电影院,演立体电影)等,很多新鲜的事物在这里发展。
古时的大栅栏业态丰富
功能业态有服装、娱乐、医药、居住和会馆等,建筑形式是中西式并存,北京地区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就在这里诞生,最新型事物都在这儿。街巷肌理纵横交错,宽窄相间,凹凸有致,街道景观丰富多元,汇集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现在的大栅栏街区(修缮后)
2009年,我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规划,十年前就在思考这个地方怎样复兴。复兴的基本原则是“活化”,“活化”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区位不变、性质不变、格局不变、活人活事,不能生搬硬造。
街区改造的内涵与传承
大栅栏的保护与整治是多种形式的,有些地方是集中改造,织补肌理;有些地方是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有些地方是活化社区,增添人口;重要建筑,内部修缮;四合院逐院腾退,整理内部空间。
我们希望在名城保护与历史街区保护当中,要遵循其中的传统,但不能生冷复制与仿造。有些建筑一直在变,但其中的神韵与精神并没有改变,因为有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里面,只要有这个就不会有太大的变样。
建筑的形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代表中国人的精气神没变
街区保护的实践认知
街区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还是自然与形态的保护——山河湖海,物质和非物质的保护。时间上分为古代、现代,还有农耕遗产与工业遗产。街区保护不仅仅是物质保护,要带着魂;街区保护不仅需要某些部门的参与,还需要整个城市市民、所有住在这儿的原住民,还有不住在这儿的艺术家、社会学等的参与。
我们城市街区要不断地发展,长成以后还是中国人的样,可能是个新青年,但它是有根基。
目前数百万人已关注中医养生堂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