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汉高祖刘邦当年也钟爱这个地方……
| 招商动态 |2016-01-01
作为一个地道大秦、汉后人,你可曾知道在我三秦大地上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那么,作为“中国第一帝都”,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必经之路。这个遍地秦砖汉瓦的魅力小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历经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城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和收获?今天,小编带你去咸阳塬刘家沟,给你说叨说叨这里的那些古老而又先进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咸阳作为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社火、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和琉璃工艺技术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品,都着力刻画了咸阳人的形象,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艺术品,不难看出,咸阳人淳朴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气。
刘家沟村秦咸阳宫故地,秦时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土地广袤,背靠高塬,极目南望,滔滔渭水东去,巍巍终南入怀。平畴沃野,群峰叠嶂,百二雄关尽收眼底;背倚“北陵”,泾水环列,战取退守控扼要津。加之地势险要,物产丰饶,应该说是秦孝公、商鞅高屋建瓴的科学选择。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刘家沟的大地上,曾经上演了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统一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时,这里是秦始皇出咸阳宫出征讨伐的东大门,据相传古时秦始皇夏日经常在这里纳凉休闲。
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144年。当时其管辖范围非常广大,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关中乃至陇东等地。封建制度确立后,咸阳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同时统一了文字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的皇帝,在统一中国后建立汉朝。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都城,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金字塔之都”,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其“陵园文化”存在之富集,规模之庞大,历史之悠久,是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同时是一个“文化之都”,古老的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的源头。素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的咸阳,同时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秦汉文化城市”。咸阳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文化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眼光菩萨庙——也称眼光娘娘庙(位于刘家沟2号沟道中心广场内),眼光娘娘为我国道教之神,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该庙20平米左右大小,始建于清朝年前,座落于窑洞之上,至今已修缮数次。庙内神像于文革时期已毁,文革结束后重画神像。每月初一、十五当地及周边信徒都去祭拜,以保平安。
关帝庙遗址——位于刘家沟村委会南侧,清朝年间修建,文革时期已毁。后来在遗址上建造学校(如今学校已经废弃)。当年在此地,有个庙会,也称阴历十月会,过会时人来人往,物资等生产资料聚集于此相互买卖,民间也称物资交流大会。
明新善社——位于纪家道西侧,该社首创于西安,创始人韩荫民,窑店镇的明新善社首创人为石怀谨,窑店牛羊村人。明新善社是集儒、释、道于一体自成一家的宗教组织,以坐功为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打坐期间,不思想、不吃、不喝、四大皆空。借以修身养性,该社来去自由,新中国后再无信徒活动,现又恢复,活动地点设在牛羊村北三华里的韩荫民陵冢处。
纪家道——该村六七组为自然村纪家道,根据史料记载,纪家道沟道塬上的土堆为秦咸阳宫棘门,棘门外有通往古横桥的路,这条路被称为棘道,棘逐步演变成纪家道,由此足以证明,刘家沟在汉初时已经形成。
能工巧匠——刘家沟因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技能高超的建筑能手,该村沿塬而建,分布着240余座靠崖式窑洞及数座下沉式地窑,大多数窑洞年代久远,现如今仍很坚固,当地人多居住在内。如此坚固的窑洞,历经风雨侵蚀仍然不倒,这与深刻懂得建造窑洞的技术的能工巧匠有关。
据传,当年的建陵人将建造皇家陵园的技能传授后代,至今已经演变为打窑技术。村里的长者,深懂其中奥妙,凭着多年的经验,用眼睛看,用手搓一下黄土就知道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建造窑洞,建造多大的合适,心里就有一本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窑洞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打窑技能即将面临失传。
“冀阙宫廷”建筑群—— 以商鞅建造的“冀阙宫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群体拱卫的宫阙建筑。这里地处咸阳原边,极目南望,滔滔渭水东去,巍巍终南入怀。平畴沃野,群峰叠嶂,百二雄关尽收眼底;背倚“北陵”,泾水环列,战取退守控扼要津。加之地势险要,物产丰饶,应该说是秦孝公、商鞅高屋建瓴的科学选择。渭城区窑店街道办牛羊村到纪家道一带,作高台建筑的一对“冀阙”基址突兀高耸,其余建筑遗址密布,形式迥别。扩充、改建、完善、延续是这一建筑群在构成上的最大特点。
三百年前的古窑洞
现代窑洞
冯仁杰碑——冯仁杰碑,唐开元十一年(723)立。原在咸阳市窑店街道办刘家沟原上,1962年移咸阳博物馆。螭首。碑身高203厘米,下宽100厘米,厚27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沁州刺史冯公之碑”。碑身两侧有浅浮雕缠枝宝相花纹。崔尚撰,郭谦光书并篆额。碑文隶书19行,行37字。碑文泐蚀严重,难以成读。郭谦光是唐代书法名家之一,所书碑文堪称隶书精品。现存咸阳博物馆。
棘门与纪家道——棘门之南,有纪家道村名。纪家道并非纪姓之人居住得名,乃是秦冀阙宫廷通向横桥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遗痕,解放后还依稀可见。冀、棘、纪同音,天长日久,人们忘记了它的本源,犹如汉景帝阳陵以南的阡道被称作千家道一样,冀道也变成了纪家道。
牛 鼓——刘家沟村牛鼓发端于秦时,秦王连年征战,击鼓能振奋将士,奋勇杀敌。秦亡后,但制造鼓乐的工艺仍然流传下来。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活动规模为100人左右,必须依托村落存在,也称“百人锣鼓队”。
清代启明小学——民国12年(公元1923年)清代生名柏景铭与举人陈景云改刘家沟刘公祠为启明小学校。
长陵
兰池生态园
三百多年前的地窑遗居
千年古槐
刘家沟村现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事处地以东1公里处,地处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综合商务区核心地带,西邻秦咸阳宫遗址,东接三义村,北靠一道塬,南邻咸红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文化遗存丰富。
《魅力乡村》摄制组工作人员在刘家沟村采访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刘家沟人民乘西部大开发之机,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迎接开发、振兴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村委会班子把群众的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实践“中国梦·建设美丽乡村”,全村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为主线,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大格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作用。
2015年4月,该村被列入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同时,秦汉新城管委会、渭城区人民政府对该村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见缝插绿、空地建园、明渠改暗、立面改造、节点示范”五个保护改造原则,通过挖掘展示秦汉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引导村民开展多种业态经营,带动群众家家创业、户户增收。目前已形成以兰池生态园、关中小吃街、农副产品销售、观光采摘、一分田、窑洞宾馆农家乐等主要业态为特色的产业。该村将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理区位优势,建设成一个集民俗文化展示、农家休闲体验、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小镇,实现群众就地城镇化的“文化保护区、就业创业区、休闲度假区、统筹试验区”。
新居窑洞提供游客住宿
农家小院
新农村建设住宅
责 编:高小卫
撰 稿:王 斐 孙 凯
摄 影:张枭雄 范龙炜
百集新农村建设系列专题片《魅力乡村》摄制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