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之一中国江河连载第三章第一节
| 招商动态 |2018-05-30
三章华北大河
辐聚海河,比翼辽滦,纵横平川。
望长龙东去,沉沉一线;清波成网,郁郁田园。
金水华表,津门柳色,幽燕传奇杳似烟。
红霞起,治滩涂莽莽,雪浪接天。
风流再赋千年,舞玉带回环大港延。
借吹填造地,渔村巨变;疏漕扩浚,口岸情牵。
鸥鸟翩飞,巨轮遥望,挥手虹桥岛上仙。
基业奠,媲神工彩绘,换了新颜。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8%以上,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6%。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工农业发展,华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便诞生在这里。这片缺水严重的平原上有着黄河、海河、滦河、淮河这样的大河流,不得不说是造物主对华北平原的恩赐。海河是天津的象征,被誉为天津的母亲河。而滦河的综合治理,显示的效益越来越大,必将成为两岸人民的幸福之河。
第一节 海河润泽大平川
百里雪冰封,津门怀抱中。
桥横帆影灭,涛静市声隆。
港口观奇趣,河心凿洞空。
垂纶虬髯客,谈笑钓苍龙。
一 纵横交错舞樯影
海河水系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西起太行山,东邻渤海,北跨燕山,南界黄河,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总流域面积达3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总人口近1.24亿。
海河又称沽河,干流起白天津金刚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只有短短76公里,但如果向上追溯,以卫河为源,全长则达到1090公里,是除黄河之外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海河与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河流及300多条支流组成海河水系。
海河被称为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天津的象征。据考古调查,在五千多年前,天津附近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以后的地壳变动,沿海大陆架逐渐上升为陆地,那时海河各支流及黄河均分流入海。这些河流发源于山区,从山区冲下来的大量泥沙,流至山前,由于河槽纵比降减少,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在山前形成若干个冲积洪积扇。其中黄河的沉积作用最大。长期的沉积使各河冲积洪积扇不断加大,以后连在一起,形成了河北平原。各河顺地势流向最低的天津附近入海,于是扇状的海河水系的雏形逐渐形成。
海河水系形成的过程又是各河下游迁徙改道的过程。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南北迁徒,据史书记载,从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两干多年中,黄河决口改道1500多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改道的范围北起海河河道,南达淮河河道,每次变迁都对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变迁带来很大影响。
海河流域年降水在中国东部沿海各流域中是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在400—700毫米。并且流域内降水的年内分配并不均衡,一年中5—10月降水量较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7、8两个月最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o降水的集中程度,在东部沿海各省中也是最突出的。
海河干支流的含沙量在中国各大河流中仅次于黄河,由于各支流流经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含沙量又有差异。发源于山西黄土高原的支流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等,流域内黄土分布广泛,加上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其中永定河含沙量在海河各支流中位居第一。
二 文脉绵延兆后世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远在200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海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流域发现距今136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60—70万年以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洞里,生活着原始人类,考古界称之为“北京人”。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河流域从永定河上中游到漳卫河上游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山西鹅毛口石器遗址,河北磁山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和山西蔚县三关等遗址,分布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子牙河支流滏阳河、漳卫南运河支流卫河上。其中磁山遗址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考古学上将其定名为“磁山文化”。
桑干河是永定河上源,位于其流域的涿鹿是黄帝部落的定居点,该部落在此驯养牲畜,种植农作物,发明畜牧业和农业。相传,黄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鬼臾区占星气,于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学;令仓颉造字、大挠作干支,于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历法;令伶伦制乐器,开始有了音乐的最初创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同时,黄帝时代开始建造“宫室”,开我国原始建筑艺术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献中,还有黄帝族同炎帝族、黎族、苗族、夷族在涿鹿一带争战并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传说。
相传,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带活动,后又在大清河支流易水河畔放牧。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叛乱,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全国封藩建卫。重要的封国中,晋国大部及卫、燕两国位于海河流域。其中晋国面积最大,跨山西大部及河北、河南一部分。卫都朝歌,淇水一带是其统治中心;燕都蓟,永定河下游一带是其统治中心,势力远及滦河支流青龙河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海河流
域的农业得到极大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经济都会。赵国的邯郸、中山,燕国的蓟,卫国的濮阳,都是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特别是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沟通了中原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内外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各家学派竞相办学、著书立说,相互展开激烈论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在海河流域还涌现出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思想家慎到、公孙龙、苟子,政治家燕昭王、赵武灵王,军事家鬼谷子、孙武,名臣赵胜、蔺相如,名将乐毅、廉颇、李牧,水利专家西门豹等。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兴,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隋朝开凿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对中央巩固东南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海河流域文化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魏征、李百药、李吉甫、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孔颖达、僧一行等杰出人物。
五代时期,海河流域成为中原与辽王朝争战之地。石敬瑭为获得帝位,不惜将幽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北宋与辽多次对峙,负多胜少,到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时,约定以海河流域的雄州、霸州以北划界。靖康之难后,海河流域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宋辽时期,海河流域制瓷业和寺塔建筑业十分发达,河北曲阳的定窑以其精细的制作、惊人的装饰技巧和优雅的风致冠绝当世,引得各地瓷窑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在宋代各窑中,独领风骚。
从元朝起,北京成为历代都城,海河流域便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它作为当时中国北方漕运的中心,见证了天津漕运繁荣盛况。“一日粮船到直沽,吴婴越布满街衢”的诗句,反映了漕运给天津带来的商业兴盛。
除了商业的兴盛,多种多样的古建筑或标志性建筑都体现了海河独有的文化。俗话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玲铛阁。”“三宗宝”之首的天津鼓楼位于城中心,是在天津设卫筑城时修起来的,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名为鼓楼,实为钟楼。现在的天津就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张而形成的。
鼓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是用砖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宽上窄,辟有四个拱形门洞,通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这座台子上,修建了两层楼。第一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等。第二层悬有重三百斤的铁钟一口。楼前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木板对联:“高敝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拆除城墙,独独留下了鼓楼。不久,楼为消防队占用,作为嘹望台。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照原样重建,楼顶大梁上改复绿瓦,较前更为美观。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书法名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这座鼓楼,碧瓦丹楹,焕然一新重新成为津门一景。
天津最有名的炮台,得数大沽炮台。它兴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1858年春,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守炮台的士兵奋勇反击,打沉联军军舰四艘。但由于总督谭建襄畏敌先逃,炮台终被攻陷,联军长驱直入,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战后,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务加固。1900年,八国联军向大沽炮台猛功,守军伤亡惨重,大沽终被攻占。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除了天津城墙,次年,将大沽炮台连同其他沿海炮台、兵营尽皆拆除。
秋风遗址立,山海壮犹嵬。
古炮凝思远.龙旗渗血飞。
苔痕纹战火,光影辨袍盔。
滚滚烟云过.忠魂雪浪追。
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阁楼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在普通市民的口语中,“铃铛阁”大有名气,而“藏经阁”这个正式名称却无人知晓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经阁一律统称“铃铛阁”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导致其建筑及藏书遭焚毁。光绪二十七年,在铃铛阁旧址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沿袭至今也就是天津三中。铃铛阁虽已焚毁100多年,但因为由它派生出诸如铃铛阁大街、铃铛阁北胡同、铃铛阁大胡同、铃铛阁中学、铃铛阁街道办事处等地名,它的名字至今仍长久流传。
三 绚丽多姿饰城郭
海河也曾是一条满载灾难的大河。据史书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387次,严重旱灾407次。1939年的水灾冲毁津浦铁路,洪水涌入天津市,街道水深2米,行舟达2月之久。由于经常决口,各支流多冲积改道,在支流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碟形和条形洼地。洼地常年积水,是“十年九涝”之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海河流域的治理。最初几年,着重整修加固各河堤防,扩大部分入海水道,在永定河上建官厅水库。1957年编制完成《海河流域规划(草案)》。1963年8月,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暴雨中心降雨量达2051毫米,为中国大陆降雨最高记录。这次大水使政府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了进一步认识。1965年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并大规模开挖或扩大泄洪排涝河道。 数十年来,海河流域治理投资总额达70多亿元,修建水库1915座,其中大型水库30座,中型水库110座;开挖、疏浚骨干河道50余条,其中新辟入海水道8条;修建10万亩以上灌溉工程70处;机电排灌站20146处,装机容量143.82万千瓦;打机井200余万眼;修建装机规模大于l万千瓦的水电站15座,总容量为71万千瓦。
如今,海河五大河流、滦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都有大型水库控制各河山区流域面积。经过治理,海河主要河道形成了“蓄泄兼施”的防洪体系—上游山区修建了大型水库,控制洪水下泄量,中下游整治了洼淀滞洪,下游开辟或扩挖了河道,入海排洪能力有较大提高。
海河治理最明显的成效,要数天津海河的整治工程。
从2000年开始,天津市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吸取法国塞纳河、美国芝加哥河等城市河流治理改造的经验,完成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的策划,制定了海河区域总体规划。2003年,天津开始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将其列为城市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之首,调集全市力量,大规模地实施海河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和招商引资。2008年,天津继续深化海河开发,实施海河两岸的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商贸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打造了绚丽多姿的、独具特色的海河灯光体系。
泉涌太行中,津门汇百泓。
清流泽沃土,航运聚艨艟。
千载曾为患,一朝根治通。
旗红风漫卷,波静入苍穹。
2014年,为了让海河更添魅力,天津市又进行了海河沿线综合修复提升工程,工程总计13.7公里,涉及市内5个区。灯光、绿地、设施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让白天的海河更靓丽,夜里的海河更妩媚。
常杭 新华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文章已于修改